【阿德勒心理學講義.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有的?】

user

阿德勒說 :「故事即人生。」,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「個體」,不同的生長環境、周遭遇到的人和事都會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故事,特別是在我們4-5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形成自己的人生原型,更會跟隨慢慢長大而走向成熟,最後成就了我們常說的人生風格 (個人風格)。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自己的日常習慣和行為?或者是為什麼我們會針對某一些東西特別感興趣?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人生風格。

我們的偏好或者感興趣的方向都與我們身體上的缺陷有關。例如我特別對「吃」感興趣,原因是我的腸胃不好,所以我對吃有特別不一樣的感覺,更會放大對「吃」的程度。再舉例我朋友是一個畫家,她對顏色很敏感,原因是她的眼睛不好,所以她會被視覺上、豐富的色彩特別感興趣,最後也導致她走向與視覺上有關的工作。大家不妨抱著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的態度,觀察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否也是這樣,從日常生活中找到例子或者不一樣的解答。

我們從小開始就會接觸到不同的社群和不同的新環境,先是家庭、後是學校、再來是公司、婚姻….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遭遇都會影響著我們對社會的興趣度,間接改變和影響我們的人生風格向好或壞的方向發展。對社會愈感興趣的人會積極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,甚至更願意貢獻社會。相反,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偏向遠離人群,對很多事都可能不感興趣,對自己的人生也相對的消極。阿德勒特別強調「社會興趣」的重要性,從小鼓勵小朋友和增加小朋友對社會有興趣是十分重要的,這樣小朋友才可以讓人生風格向有益的方向發展,最終為社會帶來貢獻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阿德勒特別重視小朋友的成長。

而有一種東西奇妙地伴隨著我們形成人生風格–「自卑感」。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東西,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。適當的自卑感出現會讓我們產生動力去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奮鬥,即向有益的方向出發 ; 相反,過度的自卑感會讓我們產生自卑情結,即向無益的方向出發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身邊是否有這類的人?脾氣暴躁、經常很生氣..可能對方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,也可能是一個對社會不感興趣的人。同時,強烈的自卑感一旦加劇的話,會演變成優越情結。典型的例子是犯罪案,我們不時會在新聞上看到犯人被捉後會說「是神要我這樣做的!我殺了魔鬼…」等等的話,這行為無疑是把自己看作英雄,用無益或者極端的方式去讓自己感到優越感,但我們都很清晰這是自以為的優越感。

說實話,我看完社會興趣和自卑感的章節後,我發現我自己就是一個自對社會缺乏興趣的人,隱居深山、遠離人群,是當下的我想要的生活。自從我出社會工作後,接觸的人多了,工作的時間愈長,愈有說不清楚的壓力出現。慢慢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也愈來愈沒有信心,甚至有客人上門也不敢接,直到現在也是。雖然我依舊看起來很開心,但我知道自己迷失了,而阿德勒告訴我們…真正可以改變現狀的只有我自己,克服一切的唯一方法就是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是無限的!

這本書其實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內容,我只是分享了其中一小部分,我自己也需要時間消化和思考,因為我是真的想去改變了! 哈哈..如果大家對阿德勒感興趣,可以延伸閱讀【被討厭的勇氣】的文章,或者直接去看那本書。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很有趣的書,用對話的形式去表達阿德勒的思想,相對地比較容易去理解 ; 反觀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本書是比較直接、詳細地去解釋阿德勒的思想。我個人覺得這兩本書都值得一看,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和感受。


最後的最後,感謝你閱讀我的文章,希望我的文章能為你帶來價值。如果你有其他的觀點和想法,歡迎電郵跟我交流!感謝你!

*我看的版本是【阿德勒心理學講義THE SCIENCE OF LIVING.ALFRED ADLER阿德勒著,吳書榆譯】。

*購自博客來: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73256?sloc=main

歡迎分享你的想法,期待你留言與我們交流喔!

你可能對這些文章也感興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