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.親子角色逆轉?】

user

這是一本很震撼我心的書,父母寵愛孩子竟然不是因為愛,是因為憎恨? 所謂充滿愛的家庭竟是存在著施虐者和受欺凌者的關係? 我愈看愈不敢相信…畢竟我在家庭中是一個女兒的角色,從小在家庭和諧的環境下成長,所以更不想去接受有這種被扭曲的家庭關係。但不得不說,家庭看似的和睦和充滿愛也可能是表象,實際狀況也只有自己才知道 ; 相反,表面上父母與孩子經常吵架,但可能反而愛得更多。

「父母與子女的相處」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話題,也可以說是一門學問,尤其是這個時代,育養一個孩子比過去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。再者,引用阿德勒的說法,小朋友在4-5歲就會建立自我(人生原型),隨著慢慢長大而走向成熟,最終成就了我們的人生風格。所以小朋友的0-5歲可以說是很重要的成長期,而這期間接觸最多的群體就是家人,也就是我們最親近的父母。「我們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。」,這句是有道理的。

這本書一開始直接指出「親子角色逆轉」的問題,作為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因小時候在家庭得不到關注或愛的滿足,從而最終把這個渴求轉嫁在孩子身上,「無意識」中要求孩子哄自己,以滿足自己小時候得不到的愛。; 反觀,應該在童年向父母撒嬌的孩子變相被要求配合父母,作出哄父母的事。這就是「親子角色逆轉」,父母變成孩子的角色,孩子即交換成父親或母親的角色。在「親子角色逆轉」的家庭中,父親或母親會表現出溺愛孩子的一面,會給予不同程度的物質或是不同形式的付出給孩子,但這都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,很多時候反而是父親或母親自己想要的。即使如此,孩子還要和應父親或母親的安排,回應讚美和接受一切,更嚴重的情況是父親或母親會打壓孩子的自我形成,以批評的形式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不安,最後父親或母親和孩子之間會因而更互相依賴,慢慢孩子會變得否定和失去「自我」,同時更無法獨立,以依附父親或母親生活的「寶寶」。

當然書中有更多針對「親子角色逆轉」的描述,我只是按我理解到的分享出來。另外,由於作者是日本人,所以書中的內容都以「現今的日本」發生的家庭情況和潛在的家庭問題去作探討的方向。雖說如此,但我個人覺得也是有一定的參考性,正如書中的後記中,作者表示「或許,改寫成現今的世界會比較恰當。」。在我的角度看,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因為人生就是一個圈,因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的小時候不被滿足,接著影響到孩子被迫接受一個小時候也不被滿足的環境下長大,跟著下一代如是,下下一代如是,想起來都覺得好可怕。

我可能是想得誇張了,但現今社會的確比過去有更多的家庭不幸出現,例如往往令外界不解的正是明明該孩子的父母很寵愛他/她,為何會發生這種殺父母的事呢…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分的縱容嗎? 我不知道,畢竟我不是當事人,我只知道若在基於討論家庭問題上,多了一個「親子角色逆轉」的可能性。有時社會對相關事件表達的態度,都會加重問題的影響力,因為作為父母的角色會真的以為這是對孩子的愛,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,導致孩子在無意識中其實是感到痛苦,而不是開心。更甚的是在有意識中父母是覺得「愛」孩子,孩子是覺得「被愛」; 但在無意識中彼此是互相憎恨的。「無意識」日常是不被察覺,當事人可能也不知道,但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相處,或影響自身的溝通能力,最終無法融入社會,離不開自己的父母,人生就此迷失「自我」。

當長不大的男性和長不大的女性結合,孩子才會出現很多的問題。雖然這只是一個說法、一個觀點,凡事不能太絕對或單一方向去看待問題,但啟發了我對「自我」的重要性。即使外表是成人,內心也可能是長不大的孩子,人的旅途尋找真正的「自我」或許就是人生意義,擁有了「自我」是創造幸福的入場劵。

最後說實話,這本書的內容是有點不斷地重複,所以我閱讀我挺快的,但也理解可能是為了更清晰去表達觀點,而且我沒有聽說過「親子角色逆轉」,第一次閱讀這個是挺有新鮮感,也值得加深去了解和思考這問題。最後的最後,感謝你閱讀我的文章,希望我的文章能為你帶來價值。如果你有其他的觀點和想法,歡迎電郵與我交流!感謝你!


*我看的版本是【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:修復親子角色逆轉,療癒童年創傷.加藤諦三著.楊鈺儀譯】

*購自博客 :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99784?sloc=main

歡迎分享你的想法,期待你留言與我們交流喔!

你可能對這些文章也感興趣: